春秋不變的一身油衣,永不離手的一箱工具,農民不找主動去,農民一找馬上到的黑龍江方正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初江,26年來默默地為農民的增收致富服務著,從沒讓病機誤過農時,總是在第**時間把先進適用技術送給農民,在農民兄弟心中贏得了“油衣公仆”的稱號,被上級領導和同事們譽為“科研先鋒”。
情系農機 服務農民
出生在黑龍江省方正縣偏遠農村的初江,從小目睹了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他常常夢想能用機械代替人力耕種。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已經當了兩年民辦老師的初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黑龍江農機化學校農機化專業。
1979年,大學畢業的初江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主動要求回到家鄉方正縣工作,渴望在黑土地上實現自己當一個農機專家的夢想。
那時農機具不多,專業農機人才更少,每到春耕大忙季節,很多
拖拉機都處于癱瘓狀態,初江晝夜不停地檢修,使這些拖拉機及時上崗。農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這個年輕人不簡單,不管機具啥毛病,他都能鼓搗好。”初江從此名揚四方,再也沒有閑過,只要農機具出了毛病,農民們準保來找他。
隨著農業機械越來越多,初江感到僅靠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他就手把手教徒弟,使全縣每個村屯都有幾個技術明白人,后來他的一些徒弟干脆開起了農機修理部。也有人勸他:“憑你的技術水平,多少錢掙不來啊?”他只是搖頭說:“我從沒想過掙農民的錢,能幫他們解決點難題就是我**大的快樂。”當一起分配來的同學都相繼改了行,只有初江鐵了心留下來,一干就是26年。
從農機員到農機推廣站站長,他既是領導、管理員,又是師傅、修理工。他的徒弟、用戶和服務對象遍及全縣8個鄉鎮。他幫農民維修了多少機器誰都說不清,從風華正茂到年近半百,他默默地奉獻著,換來的是農民兄弟由衷的尊敬和愛戴。
“機器壞了就找初江。”這句樸實的話語傳遞的不僅是親切,還有信任、期待??
一心為公 無私奉獻
自從初江家里安了電話,又自費買了手機后,兩條求助熱線讓他忙開了鍋。每天都得接到上百個農民的求助電話,全縣67個村,村村都有他的身影。為了不誤農時,有時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為搶維修農機具,經常工作到凌晨。有一年春播時節,由于連續多日的勞累,他昏倒在地頭上,同去的同事把他喚醒,勸他回去休息,可他卻堅持要把機器修好。附近的農民聞訊趕來,含著熱淚勸他說:“初站長,你快回家歇歇吧,就是我們種不上地也不能把你累壞啊!”秋去春來,長期沒有規律的生活,經常下水作業,使初江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但他從來不向人說起,為了不耽誤維修,他經常靠吃止疼藥堅持工作。
長年忙碌的他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家人,內心感到特別內疚。初江自幼失去母親,是父親含辛茹苦把他扶養成人,為了工作他沒時間陪伴生病的父親,沒能在父親的有生之年盡一份孝心。1994年9月,父親患青光眼住進醫院,他卻整天泡在地里修機具,沒有時間去看望。1996年他受國家科委委派去日本筑波國際研修中心研修,父親卻突然患腦萎縮離開了人世。他連父親的**后一面都沒有見到。
他心里只有農民,對家庭的付出極少,生活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他常愧疚地對妻子說:“等我退休了,一定加倍補償你,也讓你享享福。”沒想到這競成了他今生無法實現的諾言。2002年5月,妻子不幸遭遇車禍永遠離開了他。忍受著喪妻的巨大痛苦,初江沒有休息一天,依然隨叫即到。種糧大戶齊占斌3臺
插秧機都壞在了地里,他二話沒說,立刻趕到。沒有人知道他內心的痛苦,為了事業他失去了很多,但他無怨無悔。
二十幾年來,他上門修理從沒收取過一分錢修理費。有些困難戶,機器壞了買不起配件,初江就自己掏腰包墊上,
示范推廣 以技服人
方正縣自1982年在全國率先引進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到1996年已經達到了4O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0%。可插秧機卻不到200臺,沒有一臺收割機,幾乎都是手工作業,初江就是在這個時候當上了農機推廣站站長。
加快水稻機械化步伐,改變家鄉落后的生產面貌,成了初江不懈的追求。可是想改變農民沿用了幾十年的耕種模式比登天還難。往往是培訓班辦起來,來聽課的人卻廖廖無幾,他不得不哄著把人拉到課堂來。
為此,初江晚上睡不著覺,在床上“烙餅”。怎么才能讓農民認識并接受農機新技術呢?思來想去,他悟出一個道理,農民只有親眼看到了效益才能信服啊!
初江首先自掏腰包幫大哥買了臺插秧機,從育苗一直到插秧,初江親自操作。全村人都來看熱鬧,不信這機器能比人手還好使。到秋收一比,都服氣了,初江大哥家因為采用機插,畝產高出了20%。好多農民動心了,初江趁熱打鐵,一個村一個村地示范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走到哪里,就培訓到哪里。
8年間,全縣插秧機由原來的200臺發展到了1500臺,大型收割機由零發展到60臺,全縣機械化程度達到了69.8%,已步入了全省水稻機械化種植強縣行列。
科技為先造福鄉鄰
1995年,初江從東北農業大學農機化專業本科畢業,并考取了研究生,是全省縣級****的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承擔了一系列技術難度較大的工程類科研課題和國家科技項目,實施了“中日水稻耕作機械化”合作項目、“水稻生產主要環節標準化”項目,5年累計節本增效2.7億元。
2003年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了技術合作,創立了“水稻保護性節水少耕栽培技術”,采用特制的水田帶狀
旋耕機在兩行稻茬中間對水田進行帶狀旋耕及施肥作業,旋后進行鎮壓整型,泡田6小時后,即可用普通插秧機進行插秧,添補了國內相關技術領域的空白,并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幾年來累計試驗示范作業面積35萬畝,累計節本增效4449萬元。
初江刻苦鉆研,不斷創新,將多項技術綜合運用,并加以推廣。水田激光平地技術就是其中一項,利用激光發射器、接機及平地鏟進行組合作業,把常規水田平為標準化田塊,可節水30%~35%,增產27%。2004年此項目獲黑龍江省農業豐收獎一等獎,現已在全縣推廣l5萬畝,累計節本增效2898萬元。
同事們都服初江,不僅因為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農業豐收一等獎;也不僅因為他發表了40余篇有效高價值的學術論文,各種貨真價實的榮譽證書能裝滿一麻袋。更因為初江對農機事業的熱愛,對知識的如饑似渴,無論一天多么累,回到家他都要上“晚自習”,書本和資料不離手。“電”越充越足,初江越“站”越高,路越“走”越寬。“作為一名農機推廣工作者,無論何時都要走在農民的前面,為他們服務,向他們推廣農機新技術,讓農民盡快富起來。” 這就是他對自己所至愛的農機事業永無止境的追求。
來源 農機科技推廣 2007 9
發表于 @ 2008年03月02日 02:11: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