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山東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制約因素及突破途徑
山東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制約因素及突破途徑
目前,我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滯后,已成為我省農機化發展的“短板”。2009年,全省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37.5%,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43%。但從生產手段看,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遠遠落后于糧食作物。2009年,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75%,其中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6%,而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只有56%。
為摸清情況,研究對策,加速我省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我們進行了全省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情況調查。本文對我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實現突破提出了有關建議。
一、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現狀
我省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種植模式多樣,總體來看機械化水平較低,為了突出重點,實現重點突破,我們對種植面積相對較大的8種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情況進行了調查,主要包括花生、棉花、馬鈴薯、大蒜、生姜、大蔥、茶葉和烤煙。
花生生產除收獲外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在耕整地、播種、植保等方面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機械設備。2009年全省擁有花生播種機械32061臺(套),年作業面積435.95萬畝,其中花生覆膜播種機保有量達27064臺(套),應用相對廣泛,播種基本實現機械作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收獲方面由于受土壤等條件制約,多為半機械化作業,主要為農民自制的簡易花生挖掘犁和部分配套小四輪拖拉機的花生挖掘機,主要是采用分段收獲方式。國內很多企業和科研單位正在積極研發花生聯合收獲機,部分產品已初步成型。其中,青島弘盛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花生聯合收獲機已經獲得農機購置補貼,在我省一些地區開始推廣應用;臨沂東泰的花生聯合收獲機也通過了推廣鑒定;江蘇宇成等企業研發生產的花生聯合收獲機也正在推向市場。根據跟蹤考察和對用戶的調查結果來看,花生收獲機基本上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尤其是對土壤濕度和硬度的適應性較差,穩定性差、故障率高,有待于繼續完善和提升。2009年全省花生(挖掘)收獲機械發展到11178臺(套),年作業面積156.99萬畝,聯合收獲機44臺,年作業面積0.22萬畝。花生收獲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
馬鈴薯生產耕整地、灌溉、植保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收獲機械應用也較為廣泛,去年全省薯類收獲機保有量為4648臺。馬鈴薯機械播種機械已有應用,播種(栽植)主要是采用田園管理機開溝、培土,由人工點種的方式。馬鈴薯播種機械是近兩年開始研發,能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機具基本過關。馬鈴薯收獲機械主要是采用分段收獲方式,主要是用挖掘機將馬鈴薯挖掘、抖土后,擺放在地表,目前馬鈴薯破皮率還較高,還不能滿足食用土豆收獲的要求。一次完成挖掘、抖土、分級、裝袋的大型馬鈴薯收獲機,在我省還沒有應用,從目前的情況看,近幾年農民還沒有使用大型聯合收獲機的要求。但總的來說,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還處于低水平狀態,有待于繼續研發、完善和提升,馬鈴薯播種機由于推向市場時間短,群眾認識還不足,需要加大推廣宣傳力度。
棉花生產耕整地、播種、機械植保與灌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機械收獲還處于空白。2009年全省擁有各種棉花播種機械約為48582臺(套),年作業量645. 54萬畝,其中棉花鋪膜播種機保有量為26300臺(套),年作業量428.68萬畝。近幾年棉花秸稈處理機械有所發展,棉花秸稈收獲機保有量11767臺(套),年作業量為162.36萬畝,主要是利用秸稈還田機將秸稈粉碎還田,或者用棉花秸稈收獲機將秸稈切段收集后用于燃燒發電。棉花收獲難度比較大,加之我省棉花種植規模相對小,品種、種植規格和收獲期不一致,發展棉花收獲機械化時機還不成熟,新疆從國外引進的大型棉花收獲機價格昂貴,無論從我省農藝條件還是經濟水平來看,都不具備推廣條件。
大蒜種植技術要求高,必須瓣芽朝上,而且**好蒜背朝向一致,目前機械能實現播種株距與行距均勻一致,但解決不了方向問題,目前國內外的大蒜播種機均達不到農藝要求,要想解決大蒜播種的朝向性問題難度比較大,可能近期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應該是人機結合半機械化作業,從長遠看,應該進一步研制計算機智能化控制的機械,解決這一問題。目前的大蒜收獲機主要是簡易式的挖掘收獲機械,主要是將大蒜挖掘后擺放于地表,或者松土后由人工拔出。去年全省大蒜收獲機保有量1669臺,各種大蒜挖掘收獲機種類繁多,都處于低級水平,大蒜的聯合收獲機械已開始研制。江蘇宇成研制的大蒜收獲機,采用了花生聯合收獲機的工作原理,可以將大蒜挖掘后,完成抖土、切莖、裝箱(袋)工序,但還不能一次性完成切須工序。大蒜收獲機在近幾年將得到快速發展,機械水平也將快速提高。
生姜生產的播種還是采用人工方式,目前國內外都沒有生姜播種(栽植)機械。去年全省生姜收獲機保有量為405臺(套),比上年度增加了263臺,生姜收獲機械近幾年發展較快,主要收獲方式是用挖掘鏟將生姜松土后,人工順向拔出。從生姜收獲的方式和難度來看,進一步提升生姜收獲機械的水平難度比較大,近幾年的發展主要是改善機械的性能,進一步發展基本上沒有可能。
大蔥栽植是先育苗后移栽。栽植時開溝作業一般以機械為主,移栽沒有成熟的機械用于生產,一般以人工插蔥為主,植保作業用傳統的植保機械,培土等采用機械作業,收獲還是以人工收獲方式為主。章丘市研制生產的一種大蔥挖掘機,基本上是在深松機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結構簡單,還不能滿足大蔥收獲的要求。大蔥收獲應該仿制日本的山藥收獲機,兩邊開溝后,中間用鏟將蔥鏟起。
烤煙種植面積較少,但是區域相對集中。耕整地、起壟、植保、灌溉等工序都采用了通用機械。去年全省黃煙栽植機保有量106臺,煙苗移栽機已有生產和應用。青州華龍、臨沂永盛等企業生產的煙苗移栽機,已在當地推廣應用,需要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
茶葉生產近幾年我省發展較快,機械化生產手段也逐步提高。茶葉的修剪、收獲、加工等均有機械應用,茶葉殺青機、茶葉烘干機等技術比較成熟。
總的來說,在經濟作物的耕、種、收三個主要生產環節中,耕整地機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產也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播種(栽植)機具已經部分解決,如花生、棉花、馬鈴薯等播種(栽植)機械在實際生產中都得到了應用,但機具的總體性能和質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提高;收獲是經濟作物生產**薄弱的環節,定型的機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產的機具就更少,不少作物的收獲機械還沒有破題,生姜、大蒜播種機械還是空白。種植與收獲機械化技術嚴重滯后,成為制約經濟作物生產發展的主要瓶頸。經濟作物機械化總體生產水平較低,機械化發展步伐較為緩慢,農機科研生產能力較為薄弱。
二、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認識程度不夠,缺乏政策扶持
經濟作物生產在我省農業生產中已經占有重要位置,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43%。各級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保證糧食安全,但是對經濟作物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沒有將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無論是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還是科研技術支持方面都不到位。廣大農民也習慣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對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的認識程度還不夠,對先進的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和技術還持觀望態度,主動性不高。
2.種植分散,農藝不規范
經濟作物種植相對來說面積小,種植分散,即使種植規模較大的縣區也很難做到成方連片大面積集中種植。分散種植加大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實現機械化的難度,降低了機械使用效益。同時,經濟作物生產缺乏相應規范統一的種植標準,沒有形成規范的種植模式,農藝農機不協調,也是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遲緩的原因之一。
3.作物種類多,種植收獲技術要求高
我省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生產環節較多,種植與收獲技術難度大。如大蒜種植要求瓣芽直立向上,蒜背朝向一致,大蒜收獲要求切掉根須,機械很難實現這一要求;生姜的種塊大小不一,常規的播種機械不能實現播種要求;大蔥收獲時不能夾持,夾持力度過大容易損傷蔥體組織細胞;花生收獲機要適應不同的產量、土壤硬度和濕度,生產的技術要求高,增加了機械的作業難度。這對機具的研發和生產形成了很大的技術制約因素。
4.研發滯后,機具性能差
由于缺乏有效引導和扶持,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基本處于自由放任發展狀態。大的科研機構由于沒有專項經費,沒有財力和精力研發經濟作物機械;大的生產企業由于受規模效益的影響,在沒有形成規模化市場之前,不愿意投入力量研發和生產。這樣就使一些個人和小企業成為經濟作物機械化研發的主要力量,但由于他們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很難生產出滿足要求的高技術產品,因而導致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緩慢。如農民急需的大蒜收獲機、生姜挖掘機等基本上為企業試驗、小批量生產和農民自制,農民很難根據自己的需要買到合適的生產機械。由于經濟作物種植分散,加之土質和種植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數經濟作物機械很難做到一種機械全省各地通用,許多機械都是當地農民和企業根據當地生產特點研制生產的,對其他地區往往不適用。有些機具在沙壤土地里作業效果較好,但在粘壤土地中作業效果較差,甚至不能作業。
三、加快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的突破途徑與對策
1.提高認識,確定主推技術
在糧食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以后,經濟作物機械化已經成為我省農機化發展的重點,各級政府,特別是農機部門要從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的重要意義,在大力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同時,積極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把經濟作物機械化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切實把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加強領導。
從調查情況來看,不同作物之間機械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實現機械化發展的難易程度差別很大。要加快實現經濟作物機械化,我們認為,可以圍繞花生、馬鈴薯、棉花、大蒜、生姜、大蔥、黃煙、茶葉等主要經濟作物,選擇部分關鍵生產環節作為主攻方向,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2.推進規模化生產,提高機械使用效益
分散種植加大了機械使用成本,降低了機械使用效益,實行經濟作物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經濟作物機械大面積應用的前提,各級政府部門要制定政策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規模化經濟作物生產,推進經濟作物機械規模化作業,鼓勵創建以經濟作物生產為重點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加強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的組織協調,大力組織開展跨區作業、合同作業、訂單作業和“一條龍”作業,努力提高機具利用率,擴大機械作業面積,提高機械使用效益。
3.建立農機農藝協作機制,共同促進發展
統一、規范的種植模式是提高機械效率、發揮機械效益的前提,農機農藝部門要積極協調,經常交流溝通,密切配合,把傳統農藝和現代化農業機械技術的特點結合起來,**大限度地發揮機械效益。要逐步建立起農機和農藝協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模式,不斷引導農民統一經濟作物品種、播期、行距和管理方式,為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創造良好條件,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
4.加大投入,提高機械保有量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將經濟作物機械列為農機購置補貼的重點,提高補貼比例,優先安排補貼,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利用地方財政資金進行累加補貼,拉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財政部門要安排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推廣項目,加大推廣工作力度。加大對經濟作物機械生產企業的扶持力度,優先安排貸款,充分調動企業投資經濟作物機械研發的積極性,**大程度提高經濟作物機械保有量,以滿足農民用機需要。
5.產學研推相結合,加大機具研發力度
組織產學研推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研制一批先進實用、適應不同區域農藝要求、科技含量高的經濟作物機械。圍繞主要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急需的機具,整合科研、教學、推廣、生產等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大型龍頭農機企業的作用,建立花生聯合收獲、薯類收獲、“三辣(大蒜、生姜、大蔥)”收獲等機具的研發生產聯盟。通過技術攻關和重點研發,優化完善機具性能,不斷提高經濟作物機械的總體生產水平,確保經濟作物機械的適用性和可靠性。
6.持之以恒,加大示范推廣力度
要借鑒我省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有效經驗,持之以恒,不遺余力,加大宣傳、示范、推廣力度。要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對適應我省實際的經濟作物新機具、新技術進行引進、試驗、對比,搞好機具選型,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組織演示會、現場觀摩會等多種技術推廣活動搞好宣傳。以主導經濟作物種植區域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地建立重點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發揮其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加快經濟作物機械的研發創新和推廣步伐。積極培育經濟作物機械作業大戶,給予作業補貼等政策,實行重點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等措施,不斷壯大經濟作物機械服務組織,增強示范帶動效果。
主要完成人:欒雪雁陳傳強林維平
二○一○年十二月
- 暫無評論